超導磁共振成像
準確、高效地為病人判斷病變所在的部位、范圍以及和周圍組織器官的相互關系是診療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與傳統磁共振成像技術相比,超導磁共振成像技術讓成像儀性能得以顯著提升,進一步的提高了診斷效率和診斷準確性。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簡稱MRI)是一種人體組織的臨床成像技術和革命性的醫學診斷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與處于靜磁場中的人體作用,通過測量和分析電磁波與人體組織中氫核的核磁共振信號,重構組織的斷層圖像并判斷病變情況。“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無骨性偽影;能多方向(橫斷、冠狀、矢狀切面等)和多參數成像;高度的軟組織分辨能力;無需使用對比劑即可顯示血管結構等獨特的優點”。
磁共振成像儀中最關鍵的部件之一是一個中心可容納人體進入的超導磁體,用來創造內部的主(靜)磁場環境。目前,幾乎所有磁共振成像儀的主磁體均采用超導磁體,以實現高分辨率的成像。
目前常規磁共振成像采用低溫超導,需要使用液氦填充磁體,同時還具有磁體體積大、液氦價格高等情況。采用高溫超導則可大幅減小體積、僅使用液氮填充,并可取得較低溫超導磁體更強大的磁場和分辨率。
應用價值:
●磁場強度高,信噪比較低磁場MRI顯著提高
●容易達到系統所要求的有效孔徑,成像質量高更加清晰、可靠
●穩定性好,均勻性好,不受環境溫度波動的影響,不消耗電能